從分選到標準化,國產水果與進口水果差距在哪里?
同樣是奇異果,為什么進口的永遠比國產的“香”?
無論是線下水果店,還是線上超市,進口的奇異果好像也總比國產的更受消費者歡迎。其實,不僅是奇異果,藍莓、車厘子、菠蘿蜜等水果也有同樣的現象。
而對于消費者來說,之所以寧愿花上多一倍甚至幾倍的價格買進口的水果,除了更好吃之外,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進口水果的口感確實更加“穩(wěn)定”,不容易“踩雷”,另一方面,進口水果從生長到采摘再到進入市場,每一步都有嚴格的把控,吃起來更放心。
這背后反映出的是國內水果產業(yè)的致命傷——水果行業(yè)的標準化。據悉,從1993年起,我國水果總產量已經躍居世界榜首。2020年,中國水果總產量在2.7億噸以上,比新中國剛成立時增長了213倍。無論是水果種植面積,還是產量都穩(wěn)居世界第一。
相較于水果的產量,水果的出口量卻顯得不盡如人意。其背后不僅是水果商品化處理落后,外觀質量差,更是水果從生產到銷售的流程未能溯源,導致競爭力弱。
最近幾年,隨著消費者對水果質量要求的提高以及電商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,不少果農通過直播等形式,主動展示水果原產地,為水果銷售贏來了一些轉機。
但這相較于國外的高標準來說還遠遠不足。在歐美、澳大利亞等國,絕大部分水果都必須經過采后處理程序,否則不能成為商品。與此相對應的是,水果的大部分產值,正是由水果采后處理和采后加工所帶來的。
水果采后的商品化處理包括清洗、打蠟、分選、包裝等環(huán)節(jié)。水果分選是從外觀、口感、品質等方面對水果進行分級、篩選,是水果商品化過程中的重要一環(huán),現有市場上的水果分選主要分為四類:
1、大小分選,此分選大多使用機械方法分類,少數使用視覺傳感非接觸式分類;
2、重量分選,此分選主要通過電子稱量的方法進行分類;
3、外觀分選,此方法主要通過光電式色澤分選和計算機處理分選,通過計算水果的顏色和灰度等數據對水果的外觀一致性進行分類;
4、內部品質分選,此類分選主要判斷水果的糖度、酸度。
這種傳統的分選形式針對于草莓、梨、桃等表面極易受損的水果來說仍然存在問題,容易導致水果在分選過程中出現磕碰進而引起腐爛。針對這類水果,需要更加科學的分選設備。
文章內容轉載自:果品大小事